“不是做好活動,而是做對事情” —對話張珊珊,會務背后的系統思考者
2024年底,在一場以“ESG與公共傳播”為主題的閉門沙龍上,我們注意到一位發言嘉賓用“結構語言”解釋會議與品牌之間的關系,這在當時并不常見。她指出,真正有影響力的活動不是靠場面和預算,而是靠議題的系統表達與現場體驗的有效組合。
這位發言者就是張珊珊,奧廣公關策劃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她長期活躍在綠色金融、科技、城市更新等議題型會務場景中,既是公司管理者,也常親自參與項目策略與設計。此次采訪,我們嘗試理解她如何在行業中摸索出一套“內容驅動”的工作路徑。
Q1:張女士,您是如何進入這一行業的?最初的動因是什么?
張珊珊:
我早期其實做的是媒體傳播方向的內容策劃,后來逐漸接觸到客戶的會議、品牌路演、年度活動這些場景,發現它們遠比表面復雜得多。慢慢地,我開始專注做這種“議題型活動”的統籌與方法設計。對我來說,這既是傳播的一部分,也是項目管理與跨界協同的挑戰。
Q2:與傳統會展策劃不同,您的工作看上去更多涉及內容系統與策略結構。是如何形成這種方法的?
張珊珊:
很多年是邊做邊學。有一次我們服務一家地產集團的舊改項目論壇,對方有很強的 ESG 轉型訴求,但內部又沒明確目標。我們一邊幫客戶明確議題邏輯,一邊做資源整合、傳播落地,最后反而成了客戶自己的內部示范案例。從那之后我意識到,與其說我們在策劃活動,不如說是在構建表達結構。
Q3:在這么多項目中,有哪些是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
張珊珊:
2023 年我們為一家大型車企做了一場零碳路徑的主題大會,客戶希望傳遞他們在綠色供應鏈方面的投入。我們引入了碳排放動態追蹤、虛擬簽到、數字互動墻等方式,還設計了“負碳議題地圖”。當時客戶內部也質疑會不會太復雜,但最后結果非常好,甚至被作為他們年度 ESG 教學案例之一。
Q4:您怎么看待這些“創新”?它們對行業是否構成原創貢獻?
張珊珊:
“原創”這個詞我比較謹慎。但確實,我們做了不少方法模型的總結和迭代,比如 ESG 會務評估表、議題感知路徑圖、多通道傳播觸點設計。這些現在都成為我們內部的標準模板,也有部分客戶直接拿去復用。我不追求首創,而在意可重復、可推廣。
Q5:作為公司高管,您如何平衡管理與創意?
張珊珊:
管理上我希望團隊是自驅型的,不依賴我一個人。我的重點是提供方法和節奏——什么時間點必須清晰、哪些問題優先級更高。我通常會親自帶核心客戶項目,也會主導會議內容結構和用戶路徑。但執行細節我更傾向于放手。
Q6:從您講述中可以看出,您的項目常涉及 ESG、公共健康、科技傳播等議題。這是您刻意選擇的方向嗎?
張珊珊:
一開始不是,但后來變成了我們主動選擇的路徑。很多項目預算很高但議題空洞,我更愿意做那些真的有社會價值的項目。比如我們做過一場關于“女性健康與數字醫療”的沙龍,對預算要求不高,但參與醫生和機構都非常專業,討論也非常有深度。這種項目對我來說是積累。
Q7:您的團隊目前是否已有國際化經驗?有沒有海外拓展的規劃?
張珊珊:
我們目前主要客戶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也有部分來自新加坡。去年起我們開始籌備海外業務平臺,在內容與項目支持上做前期準備。我個人會更關注“跨語境的適配”,也就是如何把中國在活動場景構建上的效率、資源整合能力用更標準的方式介紹給國際客戶?,F在還在搭建期,節奏會控制得比較謹慎。
Q8:在面對客戶時,您最常遇到的挑戰是什么?
張珊珊:
一個是客戶目標不清晰,另一個是“重形式、輕結構”。很多時候客戶會有一個視覺概念,但缺乏對議題、受眾、傳播路徑的整體理解。我們需要先去“反向梳理”這些東西,然后再協助客戶定義會議真正要達成的內容目標。這過程有時挺磨人的,但我覺得必須堅持。
Q9:除了工作項目,您是否有寫作或對外輸出的習慣?
張珊珊:
有,我會在項目復盤后整理一些內部材料,偶爾也會寫行業觀察文章。我們目前沒有專門做發表計劃,但也有客戶在公司內網或培訓系統中引用我的內容。有時也會被邀請參與行業沙龍、非公開研討活動,做一些方法案例分享。
Q10:作為一位女性行業管理者,您有沒有特別關注的方向或目標?
張珊珊:
我并不會刻意以“女性管理者”的身份自我定義,但確實女性在很多議題中更容易體會到復雜性和多重視角。我自己未來會更關注“慢傳播”議題,也希望推動團隊形成方法標準,不依賴單一項目成長。我不追求“快”,但希望每年有些“留下來”的東西。
【后記】
張珊珊不是站在聚光燈下的人,但她的團隊和項目卻頻頻出現在 ESG、城市更新、健康傳播等重要議題場景中。她不強調“創新”,卻在方法中不斷歸納可復制的邏輯;她不追求曝光,但每一個項目都留下結構可用的痕跡。
她的職業路徑,或許正是一種“系統性價值”的體現:沉穩、持續、有邏輯,不喧嘩、不浮夸。
責任編輯:白文文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