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食公子對宏觀美食家、食神楷模的定義
談及亞洲美食家近代史,自21世紀1983年中國陸文夫小說《美食家》發布至1996年周星馳電影《食神》后,有多少人是以此名銜,作為跟吃有關表述?再度激活與食的意涵延續。無疑,美食在人們日常生活,已占據極重要位置。

世界美食大師食公子表示,不管美食家抑或尋常人,具有各自要履行的公民責任,只不過美食不同於政經崗位,但皆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扮演著相應惠及民生的角色。 /來源:《食公子經典》
1980年代馬來西亞美食家鼻祖、食神始祖食公子給熱愛美食的人造就了一個怎樣的夢?直到席卷整個食壇,再從紙上,躍然視覺表演,令無數想成為美食家、食神的追夢者、傳媒高層、編輯、作者、飲食業人、節目主持具趨之若鶩,而食公子身處亞洲最早的舊飲食人物,將美食家地位提至最優職場,自此開啟以飲食為潮流的新紀元、新典范。而后在全球經濟、文化產業開放這世代,重新燃起群眾對美食的再度渴望。
現今即使每個人層次各異,亦會自認是有品味的文旅藝術家,即“美食家”、“食神”這名詞,提供給人超脫世俗的夢想世界,并將吃、喝、玩、樂視作精神物質,以獲得短暫意識滿足,彰顯出社會對美好的殷切需求。而於飲食見地所富予的多姿多彩想像,具離不開想擁有這種異于常人的不同,高人一等的階級之分。
而此種習尚,正是“狹義美食家”所指,對精美飲饌做鑒定或藝有所擅的表現。當然,這是種極優質、自我良好感覺,且發生在生活必須的衣食住行,故人人都認為有本事駕馭這種趨勢,必然就會出現像美食家、食神,藉以自我主見的作態,塑造至高權威,甚至將利益集中到少數集團、協會、朋黨演變成排除異己、借窮奢極欲飲宴拉攏賄賂充作私人水漲船高的本錢,目無法紀魚肉消費群,濫竽充數以虛假產品誤導食客斂財,作不法的商業訛詐等勾當。
美食家貴為餐飲的核心人物,必享有一定專權。倘使讓這股勢力孕育成封建朝代類似帝皇的統治,使原本理應追求社稷安定、天下承平,這合乎于民的實施,當個“明君”反成“帝制”剝削、壓迫百姓的“飲食暴力”,卻不知真正“食德”、有資格稱為“美食家、食神”者,不僅不能使用此等惡勢為所欲為,還得以匡扶國家經濟為要務,保護好文化飲食于國家形象,照顧弱勢群體的商販,即便憑一己之力,也得視作義務。但有誰愿當這樣的美食家、食神?這有異于傳統美食家、食神的享樂主義。
就今社群所具備的消費條件,美食文化傳播的完善架構及對飲食觀念的普及,若不將這股“飲食暴力”制約,將導致美食家、食神,因無法再引導民眾對飲饌的正確賞析,從而失去主要職能發揮,釀成沒落,那就更該賦予美食家、食神可福國利民的新責任,而非局限在玩弄飲食情緒,抑或廚師把獲獎無數當成噱頭,動輒一碟菜,賣上幾千元的謀求暴利,還得意洋洋利用媒體宣傳,讓人瞠舌。在全球無疆域的信息網絡化態勢,這會給世界對該國產生不利印象,要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地飲食確實能視作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但若在營銷過程,因這種丑行,使得海外游人裹足不前,即成動搖國本的茲事體大,更該杜絕。
美食家至圣先師孔子在《論語·述而》“如果財富,可合理求得,就算是手執鞭子的差役也愿當。如不能合理求得,我還是做回自個喜歡的事。”這即是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食公子指出,真正能稱“飲食大家”,定須是個品行端正的飽學才士,而非僅限識飲、識食、識煮的簡單層面或于飲宴過度鋪張,這只會更加敗壞社會風氣,把負面吃、喝、玩、樂,誤當成美食家的“正職”亦會促進功利主義,助長貪污腐敗的作祟思想。

平日夫妻倆,不僅要忙於各自事業,還得為社會無私奉獻出寶貴時間,推廣無煙工業,為維護夫妻倆感情,作為一個“愛老婆的食神始祖”食公子,唯在公務忙余,攜帶妻子、孩子參與工作于見聞,盡量騰出時間與家人相聚。圖上為食公子伉儷,以一致穿著,攜手出席國際廚藝競技大會,擔任首席評審,不同於其它美食家、食神選擇美女相伴,而食公子攜帶妻子,則在涉外禮儀的國際往來中,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 來源:《食公子經典》
宏觀美食家、食神精神
一個真正美食家、食神需“宏觀”前瞻,因全球資源、農耕面積逐漸減少、物種滅絕、加上氣候變異等問題,任何揮霍,具將吞噬人類發展成果,這關系全球79億人口生機,縱使再微小糜擲都會引致巨大耗損。而美食家、食神乃餐飲界表率,因此,更該懂得提倡節約美德、弘揚正確飲食道德觀,而非在傳媒前,特意糟蹋食物,殊不知這會對觀眾產生不良示范,亦與美食家、食神精神背道而馳,且有違餐桌禮儀。
若想當美食家、食神,就得以此為鑒。因它不需門檻太高、有經濟能力,亦不必飲食背景和過人烹調天賦,尋常人都可入選。當大家覺得某人有資格成為美食家、食神時,不能因這禮遇而輕忽、頤指氣使起來,而辜負大眾期待,使得來不易的名氣付之一炬。當然,不是美食家、食神身邊,就須要有美女相伴,弄得充滿活色生香,像當眾表演多過對社會貢獻。
古人認為“富過三代,方知飲食”,雖美食家、食神,未必真要有廚師經驗或以烹飪、農科、營養、食品等學科為前提,即使不擅煮、興趣也能邁入這行業,關鍵是對國家文化產業有無助益的公而忘私。對美食家入門,亦如學習要多看、多吃、多問、多聽、多寫、多去感受以及多讀相關書籍、多看報了解新飲食資訊類、上網求知、學習求證。因而,現在已不再是富貴人家才配當美食家、食神,哪怕在攤檔光顧一碗面,在網上寫條評論,就能扶持到餐飲人收入而受感激,抑是有意見抒發,只要能幫助食肆改正,就是盡了美食家、食神應做的本份。

國際廚競評委食公子,對“馬來西亞菜系”三等社會階級、五大源流學說,獲得中國研討會最佳論文獎的肯定,無疑對未來馬來西亞經濟、文化產業等助益,并對人民、社會與國家,甚至給予馬來西亞面向全球,成為璀璨的“美食天堂”做出巨大貢獻。摘自中國刊物。 /來源:《食公子經典》
縱看中國“飲食王國”五千年文化,也不過萃取八位古代美食家,為后人稱譽的稀罕。對現代美食家,盡管傾盡無數心力,也只能勉強維持個飲食蓬勃的大概,對那些有心想當美食家、食神的人,就別指望投機取巧或依傍在成名食評家旁,企圖想在短時間名成利就。似這種省工做法,以不需付出任何代價,便可像個名人,讓人誠服、敬重,這只是給那些做白日夢的懶漢,于美食家、食神的黃粱幻想。
那究竟什么人選,方可擁有美食家、食神的力量?敢不受樹大招風的威脅、貫徹始終,為民服務?其底蘊,就是切勿妄圖借美食家、食神名,營私罔利,不要以為擁有協會、傳媒做后盾,就可糾眾霸凌,更不是那些具富且貴,坐有大型食府,就能擁有美食家、食神聲望,達到讓人敬畏的社會角色,這在以往中國歷史,是從未有過被收錄的先例,更遑論那些曾迫害忠良、流淫之行,只會遺臭萬年,遭人唾棄,甚而累及子孫蒙羞。
之所以會讓人憧憬,美食家、食神是塵世間最幸福的人,不過是小圈子制造給公眾看的景象,站在臺上風光,以為即是盡情享受、“嘆世界”優差,使美食家、食神成了財色夢,更甚為了這個夢,讓有野心但卻沒實力的人,淪為反派。想無所不用其極地獲取這身份,就得推翻原在這定位的第一人。像武俠,認定只要打敗天下第一,就能取而代之,卻從未想過,那人能成為眾人心中的“食神”,絕非是挾勢弄權的偽善者,而是必有其受人欽佩之處,單憑排除異己,尋求江山易主,即便有利益上的媒體撐腰,那是絕不會成功。因為無法做到前人所為,又豈能受世人認可的邏輯。
美食家、食神是代表一個國家繁榮的符號,飲食進步的標識,所以其必承擔推廣國家文化使命,好比替國家分工、輸出文化內容,以無煙工業向外拉扯進其它產業的向心,故所背負社會責任就相對更重,在道德與意識形態,皆能以身作則,惠澤國家、社區、經濟、消費群獲取各方受益,以此創造綜合性價值,將是未來民眾對美食家、食神的合格檢定,否則,必然為世人所淘汰。
當“美食家夢”被轉化對國家有利機制后,就不會再有“多會吃”或“全吃過”這種過去式的標榜。食公子自覺對目前仍存時弊制度,做出這樣反思。雖然美食家的構筑,包括人類對這職場的遐想,譬如被餐廳優待、受人尊敬、不愁吃喝、有美女相伴諸如此類被扭曲的成就感。然而,這就顯得太過膚淺。但偏偏人們愿意相信美食家、食神,就該是這樣氣象,多過對文化產業的愛崗敬業。
至於美食家、食神應當賦予社會功用這點,問題就在愿不愿去履行國民職責,若只是一味為帶父母用餐不用等位子,這對其它顧客就顯得不公。但經高權重的美食家渲染,很多人便以為這是美食家特待,奉行不誤,這將導致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因此食公子表示是時候,對此做出行為調整及合理化的飲食道德規范,以切合現代社會文明進度,通過對飲食、文化的推崇,超越“更美味”的認識與自我品行約束。因為即使再美味,掙得數十場廚競獎項,只是個人殊榮、收益,對社會實無多大意思,且因地域、文化、習俗、口味無法以一概全,若以此故意玩弄飲食認同的獨裁,鼓吹妄自尊大排外情緒,對這種不懂尊重他人飲食文化觀的傲慢態度,就像杯盛滿的水又如何有容乃大去欣賞他國的飲食精髓,以彼之長,補己之短。
對為何美食家這領域格外新興,竟至超越各行各業一枝獨秀,特別受傳媒與群眾青睞,除合乎人類所神馳的優質享受外,經濟富裕、生活品質等需求,似乎美食也格外適宜商業互動性,以致拓展到國與國間,展現友好的“美食外交”。對食公子的研究顯示,于中國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悠久史事中,其實早已發現飲膳的中樞秘密,它在於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善力等釋放出來這無形影響力,含括獨特美食的“八大菜系”,具備親和,且比武力更實惠,因“武”代表傷害。而美食、旅游則創造財富、關系文化、開創經濟、象征和平,也唯有飲食,方能賦予社交性的和諧。對兩國於菜源的爭執、知食溯源誤導,唯恐天下不亂的炒作及執著于美食家、食神的惺惺舊常態,只會制造更多問題,這并不是“食薦”的原旨,而是必須善用學問去協助國家公允地解決糾紛,例如以法律厘清食品治理、調解爭端、考古追本、數據論理或更多實際的證明來劃清逾越,共享光榮。

馬來西亞食評鼻祖食公子認為,美食家或食神,當以維護社會弱勢群體,造福文化產業為大眾權益作出發點,而非以美食家、食神謀求盈利的個人崇拜為目的。上圖為邀請中國烹飪大師兼國家一級評委來馬獻藝,以促進馬中兩地廚藝交流兼親善關系的“美食外交”。摘自馬來西亞雜志。 / 來源:《食公子經典》
假使將過去供紈绔子弟,作炫耀資本的美食欲樂,放在個富有安全感和有秩序的社會,同時倘給了美食家、食神錯用這種方便,將會導致肆無忌憚浪費,化為對社會加害力,不如缺乏安全與物資短缺的平民具備自衛能力,由此反映出當代的飲食缺口正在形成。當有了消費水平后,就會讓人迫切想擁有這種潛力所帶來的滿足、快感,而變得饞于更無度的山珍海錯,進而地大口大口吞噬外來文化,以致讓“傳統”變得愈來愈疲弱,從此病態下去。
若果美食家、食神至未來,仍維持人前一如從前驕奢做派,這將引致社會價值的混亂,把是非措置,而忘卻美食原來的初衷“大同”,曾幾何時向生命,許下過怎樣的承諾該如何生存才有意義,對人們賴以傳承的延續,飲食界的無常變化,又該總結成怎樣的結果。是時候,該想想今后的美食家、食神,應是怎樣的楷模?
責任編輯:郭凱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