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部 行 吟
日期:2021-08-11 17:26 來源:中國新媒體信息網
威縣二中 趙英俊
西部不僅有奇異魄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西部是萬山之宗,江河之源。西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人文始祖的家園,是神話傳說的故鄉,是歷史故事的寶庫,是歷代英雄建功立業的用武之地,又是邊塞詩詞誕生的搖籃。帶看對神秘西部的無限憧憬和向往,我走向西部,接受了一場自然山水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洗禮。
一、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
我出行的第一站是甘肅省天水市。天水是一座美麗而又充滿故事的城市。景點很多,僅麥積山風景區就有180多處景點。我們只游覽了麥積山石窟和伏羲廟兩處。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是西秦嶺小隴山的一座孤峰。遠望酷似農人所積麥秸垛而得名。景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東西南三面皆為懸崖峭壁,全部窟龕開鑿其間。現有洞窟200多座,造像1萬余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露天佛像高達十五米,龕中小佛像有的不足半米。惟妙惟肖,各具情態,栩栩如生。主題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歷涉后秦、西秦、北魏直至明清十多個朝代。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是絲綢古道上的藝術明珠。
因麥積山為典型丹霞地貌,石質難以精雕細琢,故此所有佛像皆為泥塑。我們游客沿層層疊疊的盤山棧道走近一個個窟龕,瞻拜各尊佛像,但因大多窟龕都用鐵網或柵欄隔開,有的干脆關閉門庭,根本無法詳細瞻拜佛像尊容。
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拜別了麥積山石窟后,我們又飛往敦煌去領略四大石窟之首的敦煌莫高窟的風彩。
因到敦煌已是下午,購不到莫高窟的門票,只好,我們先去鳴沙山和月牙泉。
我見過各種各樣大小不同的山,但沙山還是首次見到。遠遠望去連綿的沙山宛如一座座金山,在陽光下閃著金光?!抖鼗弯洝吩疲?ldquo;鳴沙山去州十里。其山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處五百尺,悉純沙聚起,峰如削成。”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在鳴沙山北麓,長不足百米,寬約二十多米,最深處約五米。四周流沙環抱,歷經三千年而“沙不掩泉”,“泉映日月”,似有神佑。真乃沙漠奇觀,塞外一絕。自然造化之妙,人不知其所以然。
登臨山頂,舉目四顧、落日照耀群峰,明暗幻化,如浪濤奔涌。俯瞰月牙泉一彎藍盈盈碧水,倒映著金色的山巒和落日余暉,像一顆碩大的寶石熠熠生輝。整個敦煌城的建筑和郁郁蔥蔥的樹木盡收眼底。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山水城郭畫卷。這便是鳴沙山晚照了。
次日,瞻拜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座落于敦煌市東南二十多公里外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之上。始建于前秦,歷經北朝、隋朝、五代十國、西夏六朝歷代興建,形成現在規模巨大的石窟群?,F有洞窟七百多個,壁畫四十五萬平方米,泥質彩塑(先雕刻大體輪廓,然后披泥漿)兩千四百多尊。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然而,長期以來它所遭受的破壞和盜竊,特別是那些異國盜賊對佛像藝術的劫掠,罄竹難書,令人發指。走在莫高窟的大地上,我浮想聯翩,心情難以平靜。更對那些為保護洞窟佛像藝術而付出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的仁人志士感到由衷的敬意。
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成為甘肅旅游的勝地,莫高窟也就成了敦煌一張靚麗的名片。目前處于對洞窟佛像和壁畫藝術的保護,絕大多數洞窟都已封存謝絕參觀了,僅僅對外開放四個洞窟,游客想要觀賞全部洞窟,只能通過景區 特意拍攝的大型3D紀錄片。我們到時門票早在一個月前已售磬,故此我們只好預定了一天后的應急票,與旅游大軍一道匆匆觀賞了唐代開鑿的四個洞窟。因游人眾多,流動行進,不得停留,純系走馬觀花。對洞窟佛像及壁畫精湛的藝術風采并未留下多少印象。
至于西千佛洞,坐落于敦煌西部戈壁灘黨河河谷崖壁之上。洞窟狹小且幽暗,只能借助講解員的手電光方可看見洞窟的塑像和壁畫,其藝術價值不可與莫高窟同日而語。有的洞窟遭凡夫涂鴉,面目全非而不堪入目。倒是洞窟前的濕地公園令人欣喜。公園里綠樹成蔭,旱柳、胡楊、松柏樹干粗壯茂盛,直插云霄。有一株旱柳直徑近三米,樹圍達八米以上,極為罕見。黨河水流湯湯,林間涼風習習,令人十分愜意。與岸上的戈壁荒灘構成了截然不同的世界。
二、伏羲廟和塔爾寺。
寺廟文化與洞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天水市有伏羲廟,在西寧市有著名的塔爾寺。伏羲廟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處天水市內。從某種意義上講,天水市就是華夏民族的誕生地。
伏羲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廟宇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整個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層層推進,莊嚴雄偉。先天殿和太極殿居于建筑群中央,是伏羲廟建筑的主體。高大宏闊,莊嚴肅穆。院內遍植古柏,挺拔蒼勁,濃蔭蔽日。原說有六十四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
先天殿內塑伏羲像,高大威嚴,身披樹葉,手持八封圖。主題為:“一畫開天,肇啟文明”。殿頂繪有八八六十四卦圖;太極殿內同樣塑伏羲像,身披黃袍,兩旁墻壁繪有伏羲功跡圖及文字說明,內容是教民耕種漁獵,筑屋紡織等。
伏羲廟前是個偌大廣場,每年6月22日在這里舉行盛大的伏羲大典,即祭拜人文始祖伏羲進行的典禮。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華人代表,聲勢浩大,氣勢恢宏。
與伏羲廟一樣,塔爾寺同樣建在市區,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
塔爾寺是我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享譽海內外。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
塔爾寺集藏漢建筑風格于一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依山傍塬,分布于蓮花山兩坡之上。主要建筑有大小金瓦寺、大經堂、彌勒殿、九間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如來八塔、時輪塔等。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殿宇內所塑佛像大小不一,皆慈眉善目,雙唇輕合,通體鎏金,金冠和念珠鑲有紅綠松石,雍容華貴,金碧輝煌,遠非石窟造像可比。各大殿除主佛外,四壁有琳瑯滿目的大大小小佛像或彩繪壁畫,還有傳承古今的唐卡作品,無不光彩奪目,令人如入佛國之感。不少信徒或上香跪拜,或雙手合,振振有詞,投錢布施,更有藏胞于佛像前長跪匍匐、虔誠膜拜。整個寺內游人如織,川流不息。我們隨人流拜謁各個大殿,沐浴在濃濃的佛光里。
當我們走進最后一個大殿“度母殿”時,看到這樣一幕。一位身著藏裝的老年婦人和一位年輕秀氣的女子,身邊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進入“度母殿”后,老年婦人對著佛像恭敬地跪拜,小女孩在她身旁虔誠地長跪膜拜,磕了足足有四五分鐘。老年婦人示意她停止,可小女孩似乎根本沒有聽見,繼續跪拜不止。我被小女孩的虔誠打動了。征得老婦人的同意,我把小女孩的跪拜動作拍攝了下來 。拍完后我向老婦人伸出大拇指表示贊賞,老婦人向我回以質樸的微笑,而后,年輕的女子開始膜拜。
看到這里,我的心靈為之震顫。作為教育者的敏感思維油然而生:人的信仰是何等重要!而信仰也是需要啟蒙的。
三、青海湖和茶卡鹽湖
6月22日凌晨,我們乘旅游大巴去往青海著名景區青海湖和茶卡鹽湖。一出市區,隨團李姓女導游以流利而自豪的口吻講述青海省的歷史與掌故,講青海今昔的巨大變化,講旅游的發展。從回族富貴人的一夫多妻制,講到藏族人的生活習俗;從人文始祖伏羲講到文成公主入藏;又從文成公主的日月寶鏡講到青海湖形成的傳說;從唐僧西天取經講到玉樹曬經臺的由來;從老龍王考查四龍子的本領講到西海,即青海湖的來歷;從昆侖西王母講到二郎神……滔滔不絕。給予我們游客很好的文化享受。讓我們對青海深厚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她又從神話傳說講到了青海省的旅游業。她指著車窗外的草場和放牧的牛羊說到:現在草場正在沙化,已不足以承載那么多的牛羊啃食,因此政府正在有計劃地退牧轉向旅游業,讓牧民將草場種上觀賞的油菜花。正說著窗外出現大片大片油菜花海,令我們游客眼前一亮,心情為之一振,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好多自駕游的游客將車停在花海邊上,興致勃勃,擺弄各種姿勢在花叢中拍照。拍照間,我忽然看見遠處一道青灰色云煙,導游告訴我那就是青海湖。車子繼續前行,一片片美麗的像金子一樣黃騰騰的油菜花在車外閃過,遠處的青灰色云煙越來越寬,越來越藍,很快大巴車就來到了湖邊。下車后,駐足岸邊,舉目遠眺,青海湖碧波萬頃,氣象萬千,吞遠山,連天宇,浩浩湯湯,波光粼粼。藍天白云倒映水中,各種水鳥在湖面上空款款飛翔,悠然自得,不時發出幾聲清脆的啼鳴。白色的浪花拍打著湖岸,發出嘩嘩的聲響。
湖邊有數不清的牦牛,駱駝和馬匹,更有他們的主人,身著鮮艷藏裝的男男女女,他們大聲在招攬生意。在湖邊不遠處是經營小吃及旅游小商品的攤點,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與這里的湖光山色構成了不太和諧的音符。
一個小時后,我們繼續乘車駛往茶卡鹽湖。在車上,我打開手機看到了有關青海湖的文字資料:“青海湖,藏語名為‘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中國最大內陸湖,比著名太湖大一倍還多,全長105公里,寬63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四周有大通山,日月山,南山和橡皮山所環抱。”
我正看得入神,忽然聽導游說現在過得這座山叫橡皮山,海拔4400多米。漫山長著稀疏纖細的小草,看著怎么也不像橡皮,到像是大象的脊背。
這時女導游又開始講青海省的山水資源。她講到:“青海山水資源極為豐富,是“萬山之宗”,“江河之源”。有“中華水塔”之美譽。山有昆侖山,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西王母的居所,百神登臨的仙山。” 還有祁連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阿爾金山等等。河除母親河黃河之外,還有大通河,黑河,瀾滄江,那棱格勒河,格爾木河,巴音河,香日德河等、湖除青海湖和茶卡鹽湖外,還有扎陵湖,鄂陵湖,達魯柯湖,托素湖等。說青海為“萬山之宗、江河之源”真可謂名副其實。
過了橡皮山,車子進入一望無際的戈壁。不見人宗,不見牛羊,只見一簇簇駱駝草在風沙中洋溢著生命的綠色。導游告訴我們,車子經過的正是我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 被譽為中華“聚寶盆”。別看表面貧瘠荒涼可是地下卻埋藏著鐵、銅、錫、鹽等好多寶藏。這讓我驀然記起曾到過的新疆克拉瑪依,那里表面是荒涼的戈壁,而地下卻埋藏著豐富的石油。這柴達木盆地地表荒蕪地下卻有無盡的礦藏。大自然真是一位公正而偉大的神祗。
導游講述柴達木盆地還未講完,憑窗遠望戈壁的盡頭與遠山連接處出現了一道潔白的銀鏈,銀鏈不斷在加寬。導游告訴我們那便是茶卡鹽湖了。車子穿過烏蘭縣茶卡鎮就來到了茶卡鹽湖景區。乘景區小火車來到湖心島。茶卡鹽湖與青海湖完全不同,這里水很淺,湖心島近處只有三四十公分,湖底全是晶瑩潔白的鹽晶體,細沙一般,湖水澄澈、平靜如鏡,被旅行者譽為“天空之境”。四周群山環抱,雪山倒影水中,白云在湖面漂浮游動,水天相交,鹽湖與雪峰互相輝映,一派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風光。用手機拍攝下來更是美不勝收。
四、陽關、玉門關和嘉峪關
敦煌(古代沙洲府)甘肅省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處,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點。6月25日一大早,我們乘車出敦煌市西行,左側是連綿的鳴漢山,右側是戈壁曠野,平坦孤寂,寸草不生,一派荒涼。車行七十多公里后,我們忽然看到一片綠洲,這是一片農田,莊稼長勢良好,一架架葡萄碩果累累,路旁一排排的楊樹濃蔭匝地。這便是“陽關鎮”,陽關所在地。整個村莊,座落在河谷古董灘上。不一會兒,車子開進了陽關景區。
陽關是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因地處玉門關南而得名。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名揚天下,情系古今。舊時《敦煌縣志》曾把玉門關與陽關兩關遺址合列為“敦煌八景”之一。昔日的陽關古城已蕩然無存,僅有一漢代烽燧遺址依然聳立在墩墩山之上。今日的陽關是仿古新建的,只有景區工作人員身著漢服以及擺放的仿古武器能讓游人產生一些回望歷史之感。陽關前廣場塑有一尊張騫策馬昂首的塑像。南側展廳陳列著有關陽關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在講述著陽關的前世今生。
在一面墻上掛著一幅木刻的古絲綢之路路線圖,我們聆聽講解員的講解:“當年的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出兩關,穿越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闐,接著過蔥嶺(帕萊爾高原的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的商隊匯合再到塞琉西亞,最后到達土耳其和埃及。”這太讓人震撼了!黃沙漫天,荒無人煙,駝鈴悠悠,風霜雨雪,幾度春秋。為夢想赴征路,置安危于度外。
她還說到:“當年玄奘法師就是出玉門關輾轉中俄邊境西行到伊朗和巴基斯坦,折返印度。十七年后回國,經陽關回長安”。
自西漢以來,多少將士在這里戍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曾在這里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慨萬千。陽關??!你凝聚了太多太多的歷史云煙。
告別了陽關,我們乘車北上玉門關。道路兩旁,千里戈壁,更加荒蕪孤寂。不見村屯,不見人煙,不見草木;地上沒有生物,天上沒有飛鳥。如不是車輪下的柏油路和路旁的線桿,恍若隔世。遠望天邊好似湖水在蕩漾流動,有時還可以看見村鎮和屋舍。那就是所謂沙漠戈壁上的海市蜃樓。
司機告訴我沿此路往西北行150公里就進入了“死亡之地”羅布泊了。原打算沿此路,先去往雅丹魔鬼城,回來再去玉門關,沒想到路上突遇沙塵暴,無奈折返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包括城址兩座,烽燧二十座,長城遺址十八段。對外開放的是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沒想到的是著名的玉門關竟是只有二十多米見方的土圍子。黃膠土夯筑,開西北兩門,高十來米;距此十五公里處是“大方盤城”,又名河倉古城,為漢玉門關守軍之糧倉,同為黃膠土夯筑,現有斷垣殘壁的墻體矗立在那里。
自小方盤城遺址西行十幾公里便是一段漢長城遺址。斷斷續續,高低不一,墻體一層砂石一層荻葦夯筑而成?,F存高度僅有一兩米,厚度一米左右。我有點疑惑,作為防御體系的長城何以能敵擋強悍匈奴的千軍萬馬?在西端土崗上屹立著一座烽燧。城墻之下分明有坍塌痕跡。站在這斷壁殘垣之下,我的思緒驀然回溯到兩千多年以前的烽火歲月。當年在這長城下漢朝鐵軍與匈奴軍隊曾發生過多少場斯殺,漢朝名將李廣,霍去病,李廣利,趙破奴等等,曾在這里馳騁征戰,功載史冊。這里曾留下過張騫出使西域的腳印,曾留下過班超年老思歸,“但愿生入玉門關”的希冀,更留下無數戍卒苦熬的歲月。又有多少年輕的將士血染戈壁,埋骨黃沙?這時我自然想起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多少戍邊征戰的年輕生命與這長城一起沉睡了幾千年。他們靈魂的淚眼或始終在遙望著故土長安。至此,我們腦際突然涌出一首小詩:“陽關北向玉門關,戈壁千里絕人煙。殘垣斷續依稀在,邊魂無計思長安。 ”
據有關資料記載:漢時的玉門關商旅絡繹,使者往來、駝鈴悠揚,人喚馬嘶,一派繁榮景象。登臨古關,舉目遠眺,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令人神往。但最晚至唐代繁榮不再,零落荒涼起來。我們可從唐宋邊塞詩詞中窺見端倪。最典型的莫過于王之渙《涼州詞》了:“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到了這里我恍然悟出,王詩開篇“黃河”確實是“黃沙”所誤,因玉門關這里只有疏勒河而無黃河。于是我斗膽步王詩之韻胡謅四句打油詩,權作玉門關之行的收筆:“疏勒河水流欲斷,漢家長城似殘垣。不聞羌笛怨楊柳,唯見黃沙吞遠山。”
回到敦煌,次日,乘高原動車直奔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六十公里。城關兩側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河西走廊最西之隘口。史稱河西咽喉。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美譽,古絲綢之路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內城城高九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城墻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建筑,兩邊城墻上座落多門土炮,彰顯軍事關隘的威武而不可侵犯。站在城頭北望黑山山巒,南眺祁連雪山,黑白輝映、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同為古代關隘,嘉裕雄關遠非陽關和玉門關可比,不同日而語。興奮之余,遂吟小詩記之:“登嘉峪關:巍峨戍樓鎮邊關,城頭旌旗迎風展。遙憶千古征戰事,劍影刀光暗雪山。
我用時十日,穿越西部四座城市:天水市、西寧市,敦煌市和嘉峪關市;觀賞了十二個景觀:麥積山石窟、伏羲廟、青海湖、茶卡鹽湖、塔爾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敦煌古城,陽關、玉門關、嘉峪關和懸壁長城。我與普通游客一樣,行色匆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終有一些粗疏的觀感縈繞于懷而不吐不快,于是欣然命筆寫下了上述淺陋的文字,略與諸君共享。
責任編輯:汪健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