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再添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四百載匠心鍛造文化傳承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傳承人陳偉明榮列其中。這是張小泉第三次斬獲這項非遺領域的國家級榮譽,目前企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增至4位。而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匠人個體技藝的認可,更映射出張小泉作為中華老字號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傳承。
文化旅游部官方公告
陳偉明上世紀80年代便進入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從事手工鍛打工作,師從施金水、張忠堯、趙仙元等老師傅。作為一名匠師,他躬身投入非遺傳承實踐逾40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從試鋼、嵌鋼到淬火等72道工藝流程,每一道工序歷經數萬次重復,早已練就了在爐火純青時精準判斷鋼材狀態、于毫厘之間把控剪刃角度的本領。他鍛制的傳統1-5號民用剪,完全采用張小泉鑲鋼鍛制技藝,剪刃鋒利,剪體柔美,達到了名副其實的“鋼柔相濟”的極妙效果。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偉明
正所謂,剪刀鍛制是“鐵與火”的藝術,而張小泉正將這種藝術濃縮進自身品牌的骨血之中。自1628年創立至今,張小泉一直秉承“良鋼精作”的品牌核心理念,致力于傳承中國匠人精神,將72道鍛制工序代代相傳,讓“非遺”技藝在淬火與錘煉中生生不息。
前有傳承人施金水、徐祖興、張忠堯,后有陳偉明,多少代工匠秉承刀剪制作技藝,將一把把刀剪淬煉、打磨至極致。他們憑借自身的執著堅守,不斷推動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幾十年如一日,圍著一方爐火,千錘萬打。經年累月、言傳身教,守持匠心、傳承匠藝,從而使得張小泉成為國內傳統手工業中非遺傳承體系較為完整的老字號品牌之一。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偉明與他的徒弟
非遺傳承不是把技藝鎖進保險柜,而是要讓老手藝活在當下。張小泉從明朝年間到現代社會,從一間手工制剪的作坊到如今構建起匠人梯隊的傳承生態,以四百年的堅守與創新,為傳統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提供了生動范本。近年來,張小泉公司內部專門設立了“修磨技藝傳承人”招募機制,招募的幾位修磨隊新學員已陸續參與到張小泉開展的“用戶服務進社區”的修磨服務中。同時,通過免費開放刀剪科教基地,開展老字號和非遺、制剪工藝科普教育,為公眾提供了了解刀剪工藝的機會,讓傳統工藝走出了工坊。
從明清時期的貢品剪刀,到如今走進千家萬戶的廚具精品,張小泉的品牌歷史也是一部匠人與時光較量的奮斗史。當機械臂與智能設備逐漸普及,張小泉研發出行業領先的核心工藝之時,仍不曾忘記初心,堅持以傳承非遺文化為己任,走出了一條“守藝”與“傳藝”并重的創新之路。至今,張小泉工廠內依然回響著鐵錘的叮當聲,這聲音穿越時空,訴說著非遺技藝的溫度,也見證著一代代匠人以初心鍛刻的文明印記。
責任編輯:白文文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