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納溪“微網格”筑起基層應急管理最前沿防線
日期:2025-10-22 19: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1日電(胡小燕鄧勇)21日清晨,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的網格員老張像往常一樣騎著電瓶車奔向了負責的網格區域。他的手機里,剛收到街道應急辦通過綜合信息平臺“點對點”發來的汛期重點巡查提示。
“現在預警直接到人,責任很清楚,就是要把網格里的風險點天天‘過一遍’。”老張說。
這種“點對點”的精準模式,正是納溪區將應急管理深度融入全區836個基礎網格后帶來的變化。風險隱患排查、預警信息傳遞、先期處置響應——這些過去聽起來宏觀的職能,如今正通過一張細密的“網”,覆蓋全域,直達基層末梢。
“一竿子插到底”,預警跑在風險前
“過去,預警信息層層傳下來,環節多、流程長,像接力棒一樣,最擔心的就是中間有延遲。”區安全生產監控中心主任張貴平坦言。
如何讓預警信息跑在災害前面?納溪區的做法是構建“區—鎮—村—網格”四級響應體系,讓信息流在網格內實現閉環流轉。
今年7月,面對強降雨天氣,這套機制的效能得到了檢驗。應急辦的指令不再是以文件形式層層轉發,而是通過信息平臺,瞬間直達可能受影響的每一個具體網格。網格員依據指令和現場情況,迅速組織群眾轉移。“指令直接到我們這,我們馬上就能動起來,為轉移群眾爭取了寶貴時間。”護國鎮大雄村支書吳自強回憶道。預警傳遞路徑的“扁平化”,顯著提升了應急響應效率。
“格”里裝實貨,破解“看得見、管不著”
網格不僅要“織密”,更要“做實”,賦予其發現和處置問題的能力。納溪區推動全區13個鎮(街道)獨立設置應急辦,配備專職人員,統籌整合各項應急職能職責。
“過去,鄉鎮沒有執法權,面對成千上萬的小微企業和社區單位,區級管不過來,鄉鎮又無權管?,F在我們與區應急管理局共同開展聯合執法檢查,日常也能發現上報隱患、協助執法,也就有了巡檢和督促的底氣,整改效率高多了。”安富街道應急辦主任陳雪感受深切。
在開展聯合檢查的基礎上,納溪區還積極探索賦予鎮街應急辦部分簡易程序執法權,配套建立執法監督與業務指導機制,精準破解基層長期面臨的“看得見、管不著”的困境,推動應急管理重心和力量真正下沉。
“人防+智防”,筑牢最后一道堤壩
在夯實“人防”基礎的同時,納溪區也在試點區域引入“智防”手段,為網格裝上“智慧大腦”。在白節鎮、安富街道、東升街道等試點區域,電動車入樓和消防通道占用識別系統正在逐步鋪開,智能無人機巢定期自動巡航,通過高點攝像頭自動識別安全隱患并實時預警。
“有些樓頂、偏僻角落,人工巡查費時費力。現在有科技助力,等于多了無數雙不休息的眼睛。”老張對此很有感觸。
“人防+智防”的融合,推動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現轉型。此外,納溪區創新構建的‘520’應急力量模式、制定‘113450’模塊化滅火裝備標準。讓網格內的應急處置有了標準化、專業化的支撐。
從預警信息的精準觸達,到網格單元的權責明晰,再到人機協同的防控體系,納溪區正通過“微網實格”的精細化實踐,將應急管理的根基深植于基層土壤。當每一個網格都成為一道可靠的前沿防線,全社會安全治理的基礎也將更加牢固。(完)
責任編輯:王健
下一篇:沒有了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