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被安排五六場相親 何必每逢佳節倍催婚?
多點相互理解,才能齊心協力解決終身大事
每到節日前后,催婚催育的話題總是格外火爆。據媒體報道:不久前,一名程序員小伙提前放假,自稱成功避開了連上七天班,沒想到被父母安排了七場相親。小伙子累到感嘆:“相親比上班困難。” 還有一名江蘇淮安的小夏,說自己七天被安排五六場相親,以至于出現了“節前綜合征”。
由此可見,被催婚不分男女,都有可能“中招”。不少網友表示同感,“每年過年回家,都感覺自己是個沒有感情的相親機器”,果然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爸媽”。
其實,年輕人被催婚是普遍現象。去年春晚,小品《每逢佳節被催婚》引發共鳴。小品講述的故事最終皆大歡喜,但現實中男女卻仍然要面對團聚時被催婚的尷尬。
要討論催婚話題,先要了解社會婚育的大背景。事實上,這些年來,晚婚晚育已經成為現象。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其他地區的數據雖有不同,但平均初婚年齡晚至30歲左右已經不算稀奇。
而另一方面,老一輩卻仍然秉持著“什么年齡干什么事”的傳統觀點,總覺得孩子畢業以后就該進入婚育模式;要是快30歲還沒結婚,那可就太讓人著急了。一份調查顯示,8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年底會被催婚,其中一半的受訪者在“工作1-3年(不含3年)”就被催相親了。
長輩關心晚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歸根結底,關心應該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F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戀愛、結婚這類私人問題上,最應該尊重的,是當事人的意見。即使是父母或近親屬,也應該保持恰當的界限感,不該過度參與甚至代替當事人做決定。
現代社會的家庭相處模式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大多數年輕人畢業后會選擇離開家庭獨居,甚至去另一個城市工作生活。這就導致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大大減少。老年人的焦慮無處訴說,年輕人的難處也得不到理解。于是,假期團聚之時,矛盾就自然而然地爆發了。
過年了,相親不是說不能安排,只不過,大好的春節假期,何必花在“相親相到懷疑人生”上呢?老一輩要試著相信年輕人,尊重年輕人的選擇;年輕人則不妨多與長輩聊聊天,互相理解,將矛盾化解于無形。
此前,網上有個段子稱:“上學的,不要問成績;上班的,不要問工資;做生意的,不要問收入;單身的不要問有沒有對象;有對象的不要催結婚……文明過年,幸福你我他。”段子令人發笑,但其中也蘊含著生活的智慧。人與人之間多一點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便能度過和諧美好的假期。多點相互理解,又何愁不能齊心協力解決終身大事呢?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