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小事”辦成“幸福要事”
日期:2025-10-20 19:23 來源:中國建設報
“現在公廁特別干凈,外墻還帶著熊貓圖案,簡直像個小景點!”在四川省彭州市牡丹東路散步的市民李阿姨指著不遠處的盛世天彭公廁笑著說。這句由衷的贊嘆,打開了彭州市把“民生小事”辦成“幸福要事”的溫暖畫卷。
公廁的“繡花功夫”從“將就用”到“舒心享”
走進盛世天彭公廁,熊貓元素的瓷磚墻搭配柔和的燈光,洗手臺旁擺放著綠植,空氣中沒有一絲異味。
這樣的變化,源于彭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對公廁提質升級的不斷追求——從最初滿足“有無”到如今追求“品質”,把公廁當作城市的“會客廳”來打造。在城區,90座公廁遍布街頭,融入了智慧化、適老化和彭州文化元素;在農村,161座公廁兼顧實用與鄉土風情,讓鄉親們都能用上干凈的衛生間。更貼心的是,許多公廁增設了家庭衛生間、無障礙設施,方便老人、小孩、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使用。
“公廁+”的探索更讓便利延伸。三環路的一座智慧公廁旁,環衛工人王大爺捧著剛熱好的飯菜,坐在驛站內的座椅上說:“現在有了休息室,熱飯、喝水、休息都方便,心里暖得很。”這種“一座公廁帶活一片服務”的模式,讓“小設施”釋放出“大能量”。
街頭的“溫暖坐標”從“不方便”到“隨處見”
在彭州園門口的便民飲水點前,外賣小哥張強熟練地按下按鈕,接滿一瓶溫水。“以前找遍幾條街也難尋個飲水處,現在便民飲水點各處都有,再也不用擔心‘水荒’了!”
時間回溯到2021年3月,彭州市首座便民飲水點落地牡丹文化廣場,市民第一次在街頭喝上免費直飲水,收獲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如今,在彭州市大街小巷,36個直飲水點如珍珠般散落,為市民提供便民飲水服務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的整體面貌。
這樣的便民設施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織成了一張覆蓋城鄉的“便民網”。10座“彭派驛”系列市民驛站分布在城市各處,里面不僅有飲水機、微波爐,還能給手機充電、查詢便民信息,成了市民隨時能去的“臨時小家”。95座愛心驛站則專門為環衛工人、快遞員、交警等戶外工作者設置,讓他們在忙碌間隙能喝口熱水、歇口氣、避避雨。
散布在街頭的“溫暖坐標”看似微小,卻精準地戳中了群眾的“急難愁盼”,讓大家在細枝末節中感受到城市的關懷。彭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還通過實施環衛作業一體化模式,統一了城鄉保潔標準;機械化作業率提升到85.1%,既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環衛工人的體力勞動。
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全域一盤棋”的管理思路,讓便民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有了保障,確保每一項服務都能落到實處。
服務的“民生答卷”從“看面子”到“重里子”
在彭州市,基礎設施的變遷遠不止于公廁、便民飲水點:1778座標準化垃圾分類投放點讓“綠色生活”成為新風尚,景觀地埋式垃圾收集點把“臟亂差”變成了“小風景”;隆豐環保發電廠每年“吃掉”60萬噸生活垃圾,轉化出2億度電,讓“垃圾”變成“資源”。這些變化,勾勒出彭州市城市管理提質升級之路——從“重管理”到“重服務”、從“看面子”到“重里子”,核心始終是“以人民為中心”。
家住隆豐街道的市民陳先生說:“現在街道干凈了,連扔垃圾都有了講究,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
從“找廁所難”到“如廁如家”,從“口渴無處接水”到“溫水直飲隨手取”,從“街頭無處可坐”到“驛站就是第二個客廳”……如今的彭州市,正在用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回應著群眾期盼。這些精細化舉措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化作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與幸福感。
責任編輯:王健
下一篇:沒有了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