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成落實民生“十”事 畬寨山村幸福升溫
時光留影,定格山區老人幸福瞬間;親情連線,搭起留守人員暖心橋……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周山畬族鄉是海拔600多米的偏遠山鄉,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超過80%,是縣內唯一一個沒有學校的鄉鎮,而該鄉推出的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十”事,卻讓這里的生活愈加便捷、舒心。
架起山區兒童的“連心橋”
“等媽媽回來了,我要把這條漂亮的彩帶送給她。”周垟民族村開設的兒童暑期驛站,一群小朋友正圍著嬢嬢們學習編織畬族彩帶。
據了解,村內留守兒童增加,但村民白天大多務農,孩子們無人看管,存在溺水、消防等安全隱患。為破解山區留守兒童暑期看護難題,周垟民族村依托畬韻會客廳、鄰里書吧等“共享社·幸福里”暖心場景,聯動鄉級條線資源,吸納村內大學生、非遺傳承人、黨員等9名志愿者充實“候鳥守護”團隊,開設兒童暑期驛站,同步納入民生“十”事體系。
兒童暑期驛站的課程除了定制安排畬族彩帶編織、超輕黏土手工DIY、創意繪畫等體驗性活動,還有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垃圾分類等各類主題宣傳。
與此同時,該村發動年輕黨員通過一對一結對的方式,日常關懷留守兒童,并通過對接鄉僑聯,獲得愛心幫扶資金8000元,解決了村內2名困難學生的就學難題。
另外,作為民生“十”事之一,村內結合畬族風情廣場相關配套,推出“鄰里微劇場”,在暑假期間每周為村民播放2場露天電影。不僅能讓孩子們在夜空下看電影,在草坪上嬉戲打鬧,也填補了村民“夜生活”的空白。
做好步履不停的“貼心人”
在益群村舉行的“嗨,鄰居!”共享集市上,修鞋縫補、手機貼膜、反詐宣傳,應有盡有。
共享集市源自村兩委干部、網格團隊在走街串巷中了解群眾真實需求,在入戶走訪時收集群眾“微心愿”。黨員志愿者、農村手藝人、社會公益組織出攤擺攤,每季度開展2次以上共享趕集,集中提供各類服務。隨著群眾需求的不斷增加,集市上的攤位也越做越多,為確保共享集市“不打烊”,該村村干部、黨員帶頭捐贈共享資金,同時號召在外鄉賢、熱心群眾等人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受益群眾達470余人次,共享集市已然成了最受群眾歡迎的民生“十”事之一。
同時,該村還依托“鄉村客貨郵”,結合網格團隊下村走訪,發動黨員志愿者為偏遠自然村打通快遞“最后一米”,同時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代買代辦、代送代跑等服務,讓山區老人也能體驗網購帶來的便利。
從“共享集市”到“鄉村客貨郵”,從“想都不敢想”到“家門口解決”,群眾對民生“十”事的頻頻點贊也讓大家越干越起勁。村干部、網格團隊等依舊在入戶走訪、收集需求、服務群眾的路上步履不停。
解決牽腸掛肚的“心頭事”
“際下沒有大工廠,但是家家戶戶都種茶,發展茶產業不僅是村民們一直以來的心愿,也是我們心頭上的大事。”際下民族村村干部深知村民的共富夢在茶山,如何走出一條茶葉飄香的共富路,村里將做大做強茶產業列入民生“十”事,決心要把這件事做好。
為此,際下民族村打造了120畝“七安茶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所產的“七安茶”市場價每斤達990元,一經產出,就被預定一空。該村又乘勢舉辦了首屆“七安紅”茶文化節,并發布“七安紅”品牌,推出茶樹認領、直播幫銷等模式,其中老茶樹被社會認領500余棵,僅認領收益就達40萬。
“群眾信‘說’更信‘做’,只有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才能取得群眾信任。”際下民族村的村干部說,不僅是做好茶產業,村里更要堅持把每一件民生“十”事做好做細做實,讓群眾真正受益、真正滿意。(吳美芬/文 文成縣周山畬族鄉/供圖)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