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三十載:書寫“綠進沙退”生態畫卷
日期:2025-10-07 17:20 來源: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據央廣網報道,夏日哈鎮曾是風沙肆虐的“重災區”,過去這里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沙漠荒地,植被覆蓋度不足5%,“沙進人退”是當地群眾的共同記憶。
都蘭縣林業和草原局項目管理室負責人王永軍介紹,林業站在長達30年的防沙治沙歷程中不斷摸索與嘗試,最終一套“組合拳”式的沙障技術成為防沙固沙的核心利器——1.5米×1.5米的草方格沙障是基礎防線,工作人員用當年新鮮稻草,經劃線、運草、鋪草后,以特制鐵鍬將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如同給沙丘穿上“鎖沙甲”;尼龍袋沙障作為輔助屏障,憑借耐風蝕、易固定的特性,與草方格形成互補,進一步減少流沙移動;而低立式HDPE固沙網則通過合理的網格間距,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時,為后續植被生長預留出適宜空間,三類沙障協同發力,構建起立體防沙網,這些技術在高原防沙治沙中發揮了顯著的示范作用。
“一個人一天能扎一畝地,兩個人配合著干,一天能完成兩畝多。”王永軍說,為提高固沙效果,他們搭配“青楊深栽旱作”造林技術,讓樹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栽種時,青楊和新疆楊的樹苗要埋入沙地一米深,僅留40多厘米的露頭部分,既能抵御風沙侵襲,又能扎根汲取深層水分。
治沙不僅要靠技術,更要靠人。林業站構建起“生態管護員+社會管護員”的管護體系,馬尚軍便是社會管護員之一。“我干了10年護林員,看著沙窩子變綠,每月2400多元的工資也讓日子穩當不少。”馬尚軍說,當地群眾通過參與治沙、管護,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在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昔日的“治沙人”變成了“護綠人”,也成了脫貧攻堅的“受益人”。
三十余載攻堅,夏日哈鎮的治沙答卷愈發厚重:植被覆蓋度從5%躍升至40%,風沙天氣較往年減少近六成;曾經的流動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楊、新疆楊連片成林;鹿、石羊時常在林間穿梭,“綠進沙退”的生態圖景在高原上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多舉措推進垃圾分類,共筑綠色家園”
下一篇:沒有了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