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PM2.5連片污染帶,17城啟動預警
近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今年秋冬季首次污染過程,10月29日,北京市空氣質量達到中度污染。
截至10月2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新區)依法啟動預警,其中,河北省石家莊、唐山等10個城市(新區),河南省鄭州、洛陽等7個市啟動橙色預警。
10月28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污染過程是從23日起開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南部率先出現PM2.5污染,隨后呈范圍擴大、程度加重態勢,局地出現中度污染。
10月23日,河南中北部率先出現PM2.5輕度污染;24—25日污染范圍逐漸擴大至太行山沿線城市,保定、廊坊達到中度污染;26—27日,區域北部空氣質量短暫改善,但污染氣團沒有徹底清除;28日,區域擴散條件再次系統性轉差,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形成連片污染帶。北京市在25日出現PM2.5輕度污染,26—27日短暫緩解,28日下午PM2.5濃度再次上升。
據柴發合介紹,截至10月28日17時,區域內PM2.5日均濃度峰值為123微克/立方米(保定市,10月25日),小時濃度峰值為174微克/立方米(鶴壁市,10月26日10時);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峰值為109微克/立方米(10月28日17時)。
區域污染排放維持高位
針對此次污染原因,柴發合認為,一是區域污染排放維持高位。根據經濟社會運行統計、污染源監控等多源數據分析,10月下旬以來,區域火電供熱行業污染排放同比基本持平;重型貨車交通流量、工程機械開工時長同比增加6%;區域內監測到火點253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中部。從顆粒物組分特征來看,在污染高值時段,區域PM2.5硝酸鹽占比超四成,表明工業、柴油車(機)排放的氮氧化物及其二次轉化是本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局部地區受生物質開放燃燒等影響,PM2.5污染時段有機物占比達到五成左右。
二是靜穩、高濕、逆溫等多因素疊加,區域氣象條件明顯轉差。本次污染過程呈現出典型的“累積-短暫緩解-加重”的階段性特征。第一階段(10月23—25日)區域受弱偏南風控制,太行山沿線城市風速在1米/秒左右,相對濕度超過60%,導致污染物逐步累積。第二階段(10月26日)區域北部受冷空氣影響,空氣質量短暫好轉;但南部因上游污染傳輸與本地累積疊加影響,污染態勢維持。第三階段(10月27—28日),區域再次轉為弱偏南風控制,相對濕度甚至超過90%,北京、鄭州等地近地面均存在逆溫,擴散條件較第一階段更差,這是誘發區域污染進一步加重的客觀原因。
受本地排放和區域污染影響,北京市PM2.5濃度快速上升。10月28日白天,北京市部分站點達到小時中度污染水平。
預計11月2日后空氣質量將改善
柴發合表示,預計10月30—31日中北部污染短暫緩解,11月1—2日區域系統改善,但3日之后仍有累積風險。10月29日,區域為南風主導,沿山一帶為弱風區,京津冀中部和河南西北部可能出現中至重度污染。30日,受東北弱冷空氣影響,京津冀中北部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河北中南部及河南北部城市仍可能出現短時中至重度污染。31日,受偏西北冷空氣持續作用,區域空氣質量自北向南逐步改善,預計京津冀中北部空氣質量為優良,南部為良至輕度污染。11月1—2日,受偏西冷空氣持續影響,區域大部空氣質量逐步改善至優良水平。
預計北京市29日空氣質量進一步轉差至中度污染水平,30日起逐步改善。10月29日,擴散條件持續不利,區域高濃度污染持續輸送疊加本地積累轉化,預計全天中度污染,部分時段部分地區可達中度-重度污染;30日—11月2日,受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較好,預計空氣質量優良。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湖南邵陽一學校操場發生部分坍塌,當地通報:教學樓受損
下一篇:沒有了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