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生態治理 綠色逆襲
日期:2025-10-19 16:11 來源:安徽日報
金秋十月,位于長江東岸的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觀江平臺上,記者看到,楊樹林郁郁蔥蔥,江水清澈見底,魚群悠然游弋,構成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過去遍布鋼鐵廠、化工廠和碼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這里的常態。”親歷薛家洼蝶變的馬鞍山市花山區住建交運局負責人陶小慶感慨道。這片長江干流馬鞍山段曾經漁船最密集的區域,因長期缺乏系統治理,一度面臨嚴重水體污染。


位于長江之濱的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在夕陽的映照下,勾勒出一幅“江天一色”的生態長卷。(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王文生 本報通訊員 劉斌 攝
轉機始于2019年。馬鞍山市以薛家洼為突破口,打響了長江東岸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關停散亂污企業、拆除非法碼頭、修復岸線生態……一系列扎實舉措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實現了從工業岸線向國家級濕地公園的華麗轉身。如今,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成為市民休閑健身、親近自然的首選之地。
漫步生態園,陶小慶指著遠處一片保育林介紹:“這片保育林為長江生態構建了一道綠色屏障。我們盡可能保持生態恢復區的原狀,并在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應綠盡綠。”經過系統實施岸堤修復、植樹復綠、固廢清理等工程,薛家洼已然蝶變為兼具生態涵養與休閑觀光功能的“城市綠肺”。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此考察時強調,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五年來,安徽牢記殷殷囑托,持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修復,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樣板。
馬鞍山的實踐尤為典型。該市創新采用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源地保護、防洪治理、景觀提升“五合一”治理模式,以薛家洼為起點輻射整個長江東岸。全市累計拆除非法碼頭158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56家,率先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1.1萬名漁民轉產上岸。
該市同步推進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對沿江企業開展拉網式排查,通過“退建還林”修復生態空間。在長江干堤及洲島區域建設百米寬林帶,在臨水側營建防浪林帶,對現有林地進行精準補綠,共同構筑起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馬鞍山攜手南京、鎮江跨區域協同立法保護長江江豚,開創了單一物種跨省協同立法的先河,并同步科學開展增殖放流,凝聚起全流域生態保護的合力。
生態修復的成效正在顯現。2025年以來,長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長江馬鞍山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安徽段土著魚類恢復至78種,長江刀魚種群數量回升至禁漁前的4倍,“微笑天使”江豚的頻頻現身,成為長江生態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
這片曾經滿目瘡痍的岸線,如今正以“綠”為底,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圖景。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南昌市青云譜區小積分兌出大文明!“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結碩果
下一篇:沒有了

當前位置:





